广义的生产管理有两条信息流,订单的信息流和技术资料的信息流,订单就不多说,销售从客户那里接到订单,生产管理(生产计划/PMC)部门消化依靠技术资料订单信息,并制定库存计划、采购计划、生产计划、出货计划等指令。所以SMT贴片加工厂如果没有技术资料是无法完成生产以及生产管理的。
当然,光有技术资料而没有销售订单,对于企业也是不行的,所以只有两条信息流都起作用的时候,企业的运作才能得到保证。
教课书上对于技术资料的定义应该是比较严格的,一般都是指按照一定标准和格式成文的资料,包括BOM、图纸、工艺资料、检测参数和标准等,甚至一些品质体系的资料,比如PPAP、APQP、FMEA之类的资料都可以看做从技术部门需要移交的技术资料。
但是对于SMT生产管理而言,技术资料只需要BOM和工艺线路就足够支撑起一个不错的生产计划,如果仅仅只有BOM,也可以支撑起一个合格的生产计划。如果BOM质量高,在没有工艺线路的情况下就可以支撑起不错的生产计划。
一般来说,BOM表是解决物料种类和数量的问题;工艺线路是生产的工艺顺序,它解决的是物料使用时间先后顺序的问题。就是这三个问题:要用什么物料?用多少?在什么时候用?
如果合理的编制BOM,可以将在什么时候用物料这个信息编入BOM而不依赖工艺线路。这个主要是依赖BOM的分层和适当的给半成品命名编号来做到。这里广州SMT贴片加工厂—众焱电子举一个例子。
比如:A产品由C、D、E、F、G组成。如果BOM仅仅分为一层物料,那么生产计划必须在C、D、E、F、G缺一不可的条件下安排生产。但是我们知道如果C、D组成了组件B,那么第一层物料就是A由B、E、F、G组成,第二层B物料由C、D组成。这么一来,在仅仅只有C、D物料的情况下,生产计划就可以安排B组件先行生产。
这里我们不讨论精益生产,因为有人会说,在物料不齐套的情况下先生产B组件,这个既增加库存,又不利于并行生产......总之这不精益。品质成本交货期的取舍是艰难的,但是信息越是足够,可以做出决策的可能就更多,获得较优解的可能就越大。
但是也不是BOM分得越细越好,比如一个五金件,按照工艺线路需要经历9台冲压设备的依此加工,这就不值得将这个五金件分为9层,因为除了这个五金件最初的形态和最后的形态,中间加工的形态是仅仅存在很短时间的。什么物料或是半成品需要在BOM体现,我认为无非是真实发生物料交接的时候,还有逻辑上可以发生物料交接的时候。比如购买回来的物料,发货给客户的成品,SMT贴片加工厂内需要一个车间转移给另一个车间的在制品,有出入库动作的物料、半成品和成品,具备这些特点的,肯定需要在BOM体现。
比较需要费脑思考的是本车间内部,一个生产线可以向另一个生产线移交的半成品,例如辅线和主线之间,他们移交的半成品是否需要在BOM体现。对于标准化程度高的SMT工厂,众焱电子是建议体现的。但是标准化程度不高,则要仔细分析,因为你按道理不能一个20个零件组成的组件,车间只装19个零件就移交,但是实操中真可以移交,最后一个零件由下一个工序来代劳。这在车间订单紧急、人手紧急、物料紧急的情况下真干得出来。有时18个零件、17个零件也会生产,你不能做一个万能版本的BOM,那就只能不给这个组件在BOM上体现。
所以BOM的精细度体现了企业管理的精细度,粗精细度的管理,粗精细度的BOM,留足给下面人治发挥的空间;但是细精细度的管理应该是细精细度的BOM,保证生产管理人员获得足够的情报。
未完待续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