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、漏元件(完全没有贴过的痕迹)
1)元件吸取太偏,不稳定、根据程序查找出它们是在哪台机器贴装的,从操作屏幕上看元件的吸取状况是否很偏,如是即再查Shape data-Process-Do auto offset设置、对小于30mm的元件,建议设为Yes、对大于30mm的元件建议设为No。
2)飞达:飞达故障,进料位置不准,更换飞达;定位槽中有杂物,造成飞达装不到位,取出检查。
3)真空不够:机器真空表的读数是否正常,用治具和风枪清洁0、7/1、0的吸嘴。
4)真空管:检查转塔下真空管安装位置是否正确,及是否破损。
5)检查10站气缸的间隙和Clutch下降的行程,如查对贴片工作头的冲击过大,可能导致物料运送中掉落。
6)元件数据中吸料的误差范围:相对值不超过本体的20%,绝对值不超过1mm。
2、漏元件(有贴过的痕迹)
1)吸元件吸取太偏,不稳定、根据程序查找出它们是在哪台机器贴装的,从操作屏幕上看元件的吸取状况是否很偏,如是即再查Shape data-Process-Do auto offset设置、对小于30mm的元件,建议设为Yes、对大于30mm的元件建议设为No。
2)飞达:飞达故障,进料位置不准,更换飞达;定位槽中有杂物,造成飞达装不到位,取出检查。
3)真空不够:机器真空表的读数是否正常,用治具和风枪清洁0、7/1、0的吸嘴。
4)真空管:检查转塔下真空管安装位置是否正确,及是否破损。
5)11站机械阀真空破坏的调校。
3、元件歪斜(元件有角度的倾斜)
1)元件厚度设置不对。(比实际厚度大)
2)吸嘴尺寸使用不当,选用适当尺寸的吸嘴。
3)元件数据中的Q角度公差设的过大(Shape data-process-pickup-tolerance check-offset Q)。
4)吸嘴有磨损或破损,取出用放大镜检查、可以借助Director-Tool-Line
report-Line monintor heand nozzle report报告作检查。
5)Holder吸嘴孔太脏导致吸嘴活动不顺,在置件时缓冲能力不好。
6)贴片工作轴损坏:Holder,联轴节,波形弹簧垫圈是否损坏。
7)11站Joint零件是否损坏及相关调校项目是否在规格范围内。
8)没有支撑板或安装不好导致PCB不平i、X/Y工作台不水平。
4、元件移位(X或Y方向平行移位)
1)如果经常整板整体移位,基准点相机的透镜需要更换。
2)PD中X,Y的公差给的过大(Shape data-Body-length/Width tolerance)。
3)PCB拼板中小板(Block)间距不一致。
4)元件的坐标需要修正。
5、飞件(PCB上有散落的其它零件)
1)检查支撑板的高度是否正确,安装是否有问题。
2)元件厚度设定不对,有关元件数据方面参考文件。
3)锡膏粘性不佳。
4)检查其周围有无特别的,或大的元件,有可能是贴装它们时而影响到、同时检查贴片顺序。
6、元件翻面
1)元件在料带内较松,进料过程中被震翻、针对此问题要提供证据和改善建议,提交给CQE、临时措施:可挑选合适的飞达专用。
2)来料已翻(机率很小)。
7、片式元件开裂
1)元件厚度设定不对(比实际值小)。
2)检查元件数据是否设有贴装偏移量(zoffset)c、来料就已有破损。
8、元件侧立
1)元件数据中本体的尺寸公差给的过大,建议相对值小于20%,绝对值不超过2mm。
2)飞达故障,进料不准,更换飞达。